「森林黃金–桑黃」古今身世大探索

古代的桑黃身世故事

桑黃的藥用記載最早源自兩千多年前中國最早的中藥學專著《神農本草經》中的“桑耳”。此書累積秦漢以來諸多人的集體論述,因此該書中對於桑耳的說法可能混合了桑黃和木耳,或其他真菌種類。桑黃這個名稱最早出自唐初甄權所著《藥性論》,其功效也見於唐朝所頒佈的《新修本草》及明朝李時珍所著的《本草綱目》。

日本及朝鮮半島也有桑黃分佈,兩百多年前日本江戶時代即把產於長崎縣男女群島之女島,以及伊豆群島之八丈島桑樹所長出的桑黃蕈當成漢方藥。當地日本人把桑黃稱為“Meshimakobu”(meshima指女島,kobu指瘤),也就是女島桑樹上生長的黃色瘤狀物真菌。朝鮮的古代醫書《鄉藥集成方》和《東醫寶鑒》均稱桑黃為如靈丹妙藥。韓國人稱桑黃為“sanghuang”,和中文的發音類似。發音同於中文之桑黃,臺灣山區民眾則稱桑黃為“桑仔菇”。

桑黃長期以來存在種類認知的爭議,是藥用真菌中少見的。原因是這類黃黑褐色、硬質的大型多孔菌種類頗多,且不易從外觀來鑑別種類。近數十年來學者們對於桑黃這類真菌所有的共識,認為它們是擔子菌門(Basidiomycota),傘菌綱(Agaricomycetes),刺革菌目(Hymenochaetales),刺革菌科(Hymenochaetaceae)的大型多孔菌。



現代的桑黃研究

桑黃的故事在中國源遠流傳兩千年,然而,桑黃在中華文化中卻始終不是中藥的主流。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期,由於美國向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後,導致當地**病例增加,但戰後發現長崎女島居民的健康情況明顯好於其他地方,其主要原因是飲用了島上桑樹生長的桑黃。因此,日本學者開始深入研究分別發表了桑黃的抗**功效,發現桑黃具有明顯的抑制**效果,是受測菇蕈種類中最高的。
(因健康廣告法規問題不得宣稱療效,敏感字眼以*遮蔽)

野生桑樹桑黃生態照


日本首先發現桑黃神奇的效果,後來韓國也加入對桑黃的研究和開發,臺灣也認可桑黃菌絲體為可食用真菌。桑黃在中華文化中流傳兩千多年,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卻是近數十年在日、韓、台得到認可,並得以合法商業生產與銷售。

雖然桑黃得到認可,但學術界對其種類的認識和拉丁學名稱仍模糊。從過往的民間使用經驗,可以判斷桑黃為生長在桑樹上、質地較硬、背面黑褐色、腹面黃色的一種多孔菌。雖中國已有多個相關研究,卻無任何學術記載及標本館標本記錄顯示中國境內有長在桑樹的桑黃真菌。因此,中國大陸與臺灣相關分類專家們共同認為,桑黃可能是一些外觀相似的種類,可能並無真正的 “桑黃”。

發現桑樹桑黃世新種及新屬

2006年起,吳聲華博士邀請國內外的分類專家,針對可能涉及桑黃種類的標本進行了型態和系統發育研究,在2012年,發表真正的桑黃是一個新種,並命名為Inonotus sanghuang Sheng H. Wu, T. Hatt. & Y.C. Dai,分佈於中國、日本、韓國和緬甸等,且只生長在桑屬 (Morus) 活立木上。這項研究證實了中國確實有野生正宗桑樹桑黃的分佈,證明了2000年來中國藥用真菌桑黃醫藥傳奇的真實性。而這麼晚才發現真正的桑黃種類,是因為野生桑樹桑黃數量很少,且缺乏和使用桑樹桑黃的山區民眾接觸和交流。

桑黃(日本產)


透過蒐集更多的相關種類,進行多基因片段分析,在2016年發表桑黃及相近種類是一個新屬: 
桑黃屬(Sanghuangporus,桑黃的學名也因此從發表新種時的Inonotus sanghuang改為Sanghuangporus sanghuang Sheng H. Wu, et al。

桑黃屬的種類通常與其寄主樹木之間具有專一性,例如暴馬桑黃長在丁香屬,小忍冬桑黃長在忍冬屬,楊樹桑黃長在楊屬,錦帶花桑黃長在錦帶花屬。長在桑樹的只有桑樹桑黃這一種,也就是正宗桑黃

楊樹桑黃(楊黃)


原來桑黃有那麼複雜的身世以及眾多不同的種類,華蕈生醫採用正宗桑樹桑黃,以高規格萃取技術,保留最多桑黃精華成分,並以實惠價格提供更多人全方位的健康照護。


分享這篇貼文


發表留言

備註、留言須先通過審核才會發佈。